印度“樓陀羅”輕型武裝直升機
6月初,俄羅斯開始與巴基斯坦談判出售米-35武裝直升機。消息傳出,引起印度的高度關注。外界分析,印度有可能進一步增加國產(chǎn)武裝直升機的列傳數(shù)量。事實上,印度近年來在武裝直升機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,一下子推出了兩款輕型武裝直升機——“樓陀羅”和LCH,其中前者從去年開始已進入印度陸軍航空兵服役。印度陸軍副參謀長納倫德拉·辛格盛贊“樓陀羅”輕型武裝直升機技術性能先進,能夠應對未來地面戰(zhàn)場上的任何挑戰(zhàn)。
設計目標適應高海拔作戰(zhàn)
印度自主發(fā)展直升機從1979年5月開始,當時主要是想研制一款4-5噸級的輕型直升機(ALH),用于替代老舊的SA315“美洲鴕”(印度稱“印度豹”)通用直升機。由于印度各軍種都對新型直升機提出要求,特別是空軍和陸軍要求新型直升機的升限超過6000米,以便能在喜馬拉雅高原使用。印度斯坦航空公司技術能力不足,只得到歐洲尋求技術幫助。1984年7月,斯坦航空公司和西德MBB公司簽訂合同,由MBB負責ALH的主要設計。
MBB公司則以其投產(chǎn)不久的BK117-B2通用直升機為基礎進行放大設計,并選擇了2臺功率更大的透博梅卡TM333-3B2渦軸發(fā)動機(單臺功率1000馬力)。1992年,ALH的原型機首飛,并被命名為“北極星”。按照印度的計劃,ALH應該在1997年投產(chǎn)服役。但由于技術問題和預算限制,以及美國和歐洲國家因印度核試驗而實施武器禁運等諸多因素,導致該型直升機直到2002年3月才開始服役。
印度對于“北極星”的性能比較滿意,便在其基礎上發(fā)展武裝型,后來被命名為“樓陀羅”。由于這種武裝直升機需要加掛多種武器,其發(fā)動機功率必須增加。于是,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和法國透博梅卡公司簽訂研制合同,聯(lián)合研制“阿蒂丹”1H1(印度稱“沙克蒂”)渦軸發(fā)動機。
2007年8月,“樓陀羅”成功首飛。2011年,“樓陀羅”完成武器發(fā)射試驗。2012年9月,生產(chǎn)型“樓陀羅”完成地面測試。2013年2月,“樓陀羅”獲得了初始作戰(zhàn)能力的認可。同時,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舉行了首批(2架)“樓陀羅”的交付儀式。據(jù)報道,斯坦航空公司將生產(chǎn)76架“樓陀羅”,其中60架裝備陸航(6個中隊),其余l(xiāng)6架裝備空軍。
機身制造:大量使用新材料
“樓陀羅”在制造過程中大量采用復合材料。4片槳葉的無鉸旋翼采用碳纖維/玻璃纖維制造,4片槳葉的無軸承剛性尾槳也是由碳纖維/玻璃纖維增強塑料制成,安裝在主垂直安定面右側,尾槳槳葉前緣用金屬防蝕片加以保護。旋翼轉(zhuǎn)速314轉(zhuǎn)/分鐘,尾槳轉(zhuǎn)速為1564轉(zhuǎn)/分鐘。錐形機頭、駕駛艙上部的整流罩、駕駛員/乘員艙門和尾梁后段上部及多數(shù)尾部部件,都使用凱夫拉復合材料,駕駛艙外部結構用碳纖維增強塑料和凱芙拉混合材料制造,機身夾板和尾梁前段采用鋁合金,尾梁后段下部和垂尾中心板采用碳纖維材料。
據(jù)統(tǒng)計,按全機重量計算,復合材料用量達55%,蒙皮中復合材料的比例更是高達60%。大量采用復合材料有幾個好處:一是降低了結構重量;二是提高了隱身能力:三是提高了抗沖擊、抗墜毀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