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過了很多萌到不行的機器人,會跳舞打太極的Nao,機器人服務員等,往往會給人一種錯覺,機器人難道只會做這些事情嗎?其實遠不止如此,見諸報道的多是面向未來家庭用戶的助理式的機器人,在設計和功能上自然有所取舍。在科學或者說工程領域,機器人又會是另外一種形態(tài)和功用。NASA這幾天就迎來了一位新成員——一個能打印航天器碳纖維部件的機器人。
它有著一個長達6.4米(21英尺)的機械臂,頭部有16個類似于老式縫紉機上線轱轆的裝置,整個手臂被架置在12米長的軌道上,可以圍繞模型運動進行快速打印,大大節(jié)約零部件和原型產品生產時間,降低成本,使用的材料則是兼具堅固和輕質的碳纖維。
這款3D打印機器人由一家名叫Electroimpact的公司生產,專注于研究超輕碳纖維材料打印塑形技術和大型設備。它為包括土耳其航空航天公司(TAI)和中國西飛(西安飛機工業(yè)集團)生產設計過E7000機身鉚釘槍,其中2014年五月份交付西飛的設備主要用于中國支線飛機ARJ21的機身鉚釘和螺栓的安裝。
最近交付給NASA的這臺機械手臂則是它的新作品,并且根據NASA的要求做了一些定制化的改動。細節(jié)方面,頭部的“線轱轆”其實是碳纖維原材料線圈,在塑形的過程的中會一點點送線,基本工作原理和常見的3D打印機類似。從體型和體積上來看,這臺設備是有史以來人類制造出的最大的復合型機器人,可以打印最寬近8米(26英尺)的部件,這幾乎是航天器上零部件尺寸的上限了。更為重要的是,根據NASA的說法,“這臺機器人還能夠提高大型航天器部件的質量水平。”
當然,這臺機器人之所以引人關注并不僅僅是因為它那碩大無朋的身型,另外比較核心的一點是Electroimpact開發(fā)的AutomatedFiberPlacement(AFP,碳纖維自動放置)技術,它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前面將到的提高打印大型部件的速度,在不平整和復雜的表面上,它的打印速度可以達到2000英寸/分鐘,換算過來是50米/分鐘。
根據Gizmodo的報道,這臺巨型機器人手臂之后被安置在了NASA位于阿拉巴馬州的馬歇爾宇航中心,用于建造火星等載人航天器中的零部件,并對其結構的可靠性進行測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