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有一種材料能給汽車諸多好處和優(yōu)勢,你會不會選擇:
一是大幅減重:與鋼結構相比,可減重40%-50%,與鋁結構相比,可減重20%-30%;
二是高比強度、比剛度:比強度是鋼的七八倍,是鋁的三四倍,比剛度是鋼和鋁的二三倍;
三是安全性提高:高強抗沖擊性和極佳的能量吸收能力——比金屬材料高四五倍,可以非常好地改善汽車的安全性能;
四是抗拉強度提高:鋼和鋁的疲勞強度一般為抗拉強度的30%-50%,而他則達70%-80%,優(yōu)異的抗疲勞性、耐腐蝕性能可延長車身壽命;
五是吸振能力提高:吸振能力和振動阻尼性能較高,輕合金需要9S才能停止振動,他只需要2S;
六是零件數(shù)量大幅減少:結構整體成型,可大幅減少零件和緊固件的數(shù)量;
七是經(jīng)濟性改善:可提高燃油效率,減少排放,提高續(xù)航里程等。
它的名字,叫碳纖維復合材料。這種極輕的輕量化材料,并不是一種新出現(xiàn)的材料。他早期應用集中體現(xiàn)在航空航天領域,從1975年開始首先應用在軍用飛機上,從1980年代開始應用在民用飛機上,一架Boeing787飛機的結構用量超過50%。
隨著汽車行業(yè)越來越迫切的輕量化需求,碳纖維開始在傳統(tǒng)汽車和新能源汽車逐步得到嘗試和應用。碳纖維復合材料在汽車領域最早應用在高端跑車和豪華汽車車型上。自寶馬率先將碳纖維復合材料大量應用于i3和i8等量產車型以來,全球汽車設計和制造業(yè)掀起一陣碳纖維復合材料研究和應用探討的熱潮。
作為世界第一大汽車產銷大國,中國汽車同仁對碳纖維復合材料的研發(fā)一直波瀾不驚。時至今日,真正的量產化應用尚乏善可陳。除了造車新勢力前途汽車在其首發(fā)車型K50大量使用碳纖維復合材料的車身外覆蓋件外,幾乎沒有哪家整車企業(yè)將這種非常先進的材料用于量產車型。
那么,到底是什么限制碳纖維復合材料量產化應用的前途?
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是,碳纖維高昂的價格。一公斤鋼多少錢?大約6-8元。一公斤碳纖維復合材料多少錢?大約200元。30倍的價差,在當下降本增效的大趨勢下足以嚇到汽車采購和制造商。
在汽車材料的發(fā)展變革中,性能和成本介于鋼材料和碳纖維材料之間的鋁合金,成為當下比較折中的選擇。諾貝麗斯中國區(qū)董事總經(jīng)理、諾貝麗斯負責亞洲汽車業(yè)務的副總裁劉清,在其代表的鋁合金輕量化技術路線代言說,一種先進的材料一定要考量市場和客戶的需求。言外之意是,太先進的脫離需求的產品不一定有市場,合適最好。
以碳纖維為創(chuàng)業(yè)和事業(yè)的蘇州華特時代碳纖維有限公司總經(jīng)理熊飛博士卻不這樣認為,不能面向制造、面向人機工程的設計,才是導致當前碳纖維復合材料汽車部件生產成本居高、最終動搖整車企業(yè)量產化應用信心的根本所在。
他舉例,雖然碳纖維價格較高,但在碳纖維部件的最終成本構成中,材料成本僅占25%,另外的75%是工藝成本,工藝成本是材料成本是3倍,相當一部分是由不合理的設計引起的。
例如,傳統(tǒng)的鋼制引擎蓋,通常包括內板和外板,兩者之間有加強版、鉸鏈、撐桿和鎖扣等,同時還含有NVH和隔熱設施,這種設計對于鋼部件的生產方式而言,幾乎不存在任何問題。
但如果將其套用在碳纖維復合材料上,就會帶來工藝的復雜性和可制造性的挑戰(zhàn),增加不必要的工藝步驟和生產難度,引發(fā)應用碳纖維復合材料的固有優(yōu)勢不能發(fā)揮出來,還放大了其生產效率低下的缺點,產品的一次性合格率也明顯降低,最終導致生產成本的增加,市場局面難以打開。
業(yè)內人士認為,包括碳纖維復合材料、鋁合金等在內任何一種新技術、新材料都不可能十全十美,都有其局限性,將合適的材料用到合適的地方,再用合適的工藝來做。只有遵循材料固有屬性的設計,才具備工藝可制造性,才能最大程度地發(fā)揮出材料的固有優(yōu)勢,從而以最佳的結構、最好的性能、最高的效率和最低的成本實現(xiàn)替代應用。
碳纖維復合材料要在新能源汽車的批量應用,一是要考慮碳纖維材料本身的成本、性能和工藝,二是要在汽車零部件的批量應用,要從生產制造、產品成本、全生命周期等方面綜合考慮,三是要讓更多廠家認識、認知、認可、認同這種先進材料,眾人拾“材”火焰高,只有更多的使用,碳纖維的價值才有黃金價值,才能攤薄其高貴的成本,獲得“叫好又叫座”的復合價值和美好前途。